《盐城晚报》头版报道盐城工学院师生跨越1800多公里奔赴广西爱心支教
发布时间 :2019-08-30 发稿人 :闫春旭 赵伟伟 来源:盐城晚报

近日,盐城工学院伯藜支教团师生结束了在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镇知了小学的暑期支教活动。从盐城到广西柳州,他们经历了30多个小时的车程,跨越了1800多公里,于7月8日下午到达知了小学。 

在两周时间里,他们为当地150名孩子制定了详细课程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暑假活动,为山里孩子们讲述“外面的世界”,陪伴孩子们度过了一个充实快乐的假期。

111.png

10名支教学生经过多轮面试 

“在网上看到孩子们的照片时,心里有说不出来的难过,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助他们开拓视野,让他们在以后的成长路上更自信。”经济管理学院工商181班的汤妍在知道学校组织学生团队赴广西支教时,就主动报名了。 

在盐城工学院伯藜学社里,像汤妍这样积极参加支教活动的学生还有很多。据此次支教活动的学生负责人杨欢裕介绍,全校共有100多名同学报名,经过多轮面试,最终确定10名同学成为志愿者。在两位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志愿者们从盐城出发至南京,再从南京到广西柳州,接着从柳州到达三江县,期间经历了30多个小时的车程,跨越了1800多公里,最终顺利抵达目的地知了小学。 

“支教活动一方面可以支持西南山区的教育工作,同时还可以锻炼‘盐粒子’的综合素质能力,短期的支教能开拓学生视野、带给孩子新的课堂模式,虽然这更像是一次假期实践,但主要受益人还是大学生自己。”据支教团队的指导老师、学校助学科科长王永灿介绍,此次活动的经费除了由江苏陶欣伯助学基金会和学校暑期社会实践重点项目提供,还有一部分是学生通过募捐、义卖等方式得来的。

222.png

10门特色课开阔孩子视野 

知了小学坐落在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镇知了村知了屯的一座高山上,该镇地处广西、贵州、云南三省区交界,百姓生活较为贫困,当地人大多到广州、东莞及柳州等地务工。据小学校长张世杰透露,目前学校设六个年级,共有224名学生,教师资源匮乏、教学设施落后。 

为了开阔孩子们的视野,满足他们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参与支教的队员们精心设计、认真备课,开设了趣味语文、体育、音乐、美术、剪贴画、棋艺、爆炸实验室、安全教育等10门特色课程。所有课程都以人文色彩为主,不局限于课本知识的学习,注重常识普及与兴趣培养,引导孩子们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除了帮助学生提升学业,支教更是‘支心’,虽然大山遮挡了孩子们远眺的视线,希望我们支教团的成员们能够努力成为孩子看向山外的另一双眼睛。”负责课程设置的支教队员刘玉表示。 

“爆炸实验室是我们特意准备的课程,里面有很多实验,孩子们可以通过实验研究大气压强、电池转化,或者马达、吹风机等日常生活用品的工作原理,学生们的反馈挺好的,对这类科学方面的知识表现得很惊讶,非常喜欢。”负责“爆炸实验室”课程的田新宇说,这门课程可以引导他们积极进取,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了解一些简单的科学知识,更好地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333.png

当地村民时刻关心队员们生活 

15天的支教,让当地的村民认识了这批异乡人,看到支教的大学生,他们总是充满了热情和关心,支教的办公室里总会有不知谁家的瓜果。 

“我们没想到村民会这么热情,每当看到孩子们一大早将蔬菜或者西瓜送到厨房,大家很是感动。”支教团指导老师、经管学院学工办主任陈广正说,家长们积极支持团队的工作,时刻关心着支教队员们的生活,常常让孩子们带蔬菜瓜果给支教团做饭。 

“知了小学的学生90%是留守儿童,生活上只能依靠爷爷奶奶或叔伯照顾,而农村孩子的暑期生活更是单调,听说有大学生来支教,学生和村民们都很期待。”知了小学校长张世杰说,过去孩子们见到陌生人就会胆怯、害羞,而在盐城工学院支教团学生和老师的努力下,孩子们有了明显的变化,胆子大了,有礼貌了,变得更加开朗了,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成绩也有了明显提升。 

“在教给孩子们排练卡纸走秀的时候,我看到了他们的自信和童真,每次看到孩子们期盼的眼神,我觉得付出再多都是值得的。”经济管理学院B工商172班刘玉是此次支教队伍中的副队长,她非常感谢学校伯藜学社给自己带来一段有意义的人生经历,让自己变得更加成熟。她并表示如果毕业后有机会,自己还是会义无反顾的向大山走去。

444.png

支教学生感受到了责任与担当

两周的时间里,对于支教团学生来说,很多时候,他们是以一个大哥哥或大姐姐的身份陪伴学生,让他们了解更多大山之外的世界。“此次支教活动让我重温了童年的乐趣,又让我感受到了成长的艰辛。希望他们在未来可以受到更好的教育,努力学习,看到山外面更加美好的世界。”人文学院B酒店181班李琦在本次支教队伍中主要教授一二年级《趣味语文》。初为人师,当看着孩子们那一双双好奇又羞涩的眼睛,听着他们天真欢快的声音时,李琦感受到了老师身上的那份责任与担当。 

“支教是一件辛苦但又美好的事情,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参与到其中的大学生们得到锻炼,同时给孩子们一片看得到的天空。”学校助学科科长王永灿说。 

据介绍,盐工伯藜支教团是来自盐城工学院“伯藜学社”的学生,成立于2015年1月,受助于江苏陶欣伯助学基金会的“陶学子”。今年,是伯藜“盐粒子”支教团开展支教活动的第五年,每年他们通过支教的形式反哺社会,为农村的孩子传播先进文化和科技,在实践中长才干、做贡献,弘扬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并结合乡村夏令营的理念对支教模式进行了创新,通过更多的课堂小活动和课外团体性活动来传播知识,让孩子在玩中学,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