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项目管理工作研讨会在南通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 :2018-03-16

刘老师的讲授课程_meitu_2.jpg

3月13日至15日,由基金会主办、南通大学协办的2018项目管理工作研讨会在南通举行。来自22所项目管理学校的学工处分管领导、资助中心主任、伯藜学社指导老师共55人,与主讲嘉宾、基金会同仁一起,共同探讨如何完善沟通交流机制、创新协同育人模式。

本次研讨会上,基金会特邀扬州大学刘佳教授作了题为“系统 协同 优质——‘行动者’眼中的高校资助工作”的主题演讲,分享其丰富的研究成果。刘教授认为高校资助中贫困生认定过程存在“繁、难、困、忧”等问题,她介绍了高校资助政策运行系统的动力机制,提出高校资助应该帮助受助学生获得“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从而达到受助者的身份“悦纳”。刘教授指出,高校资助应该在系统性和复杂性视域下形成协同机制,在教育反贫困治理中高校和社会参与相结合,学会相互借力,相互协作。刘教授最后指出,未来资助工作要做好四个转变,即资助目标从“消除贫困”向“消除社会排斥”转变;资助形式从物质形态的“有形资源”向社会资本形态的“无形资源”转变;资助机制从“学校-必经之点”向多主体、多平台、多维度的“协同机制”转变;资助价值从“赋能”向“立德”转变。刘教授的演讲在与会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南通大学学工处副处长卢志勇、南京理工大学学工处创业就业主任王涛、泰州学院前伯藜学社指导老师朱以财应邀分别从伯藜学社项目和陶学子管理、陶学子创新创业和指导老师等角度分享了工作经验。

嘉宾们_meitu_1.jpg

张利伟秘书长对基金会项目工作进行了解读,介绍了我会“发展型助学模式”的含义和实现路径。他表示,基金会将密切配合项目合作院校,通过基金会开展的各类项目活动,加强与各校的协同,充分利用学校的内外部资源,协助学校做好陶学子的培养工作。

开放、碰撞、凝聚——通过四个小时的“开放空间”活动,与会人士在资深引导师汤素素的引导下,进行了两个轮次的多主题自由分组交流,深入沟通,激荡思想的火花。话题涉及陶学子准入和退出机制,进一步发挥伯藜学社的平台育人功能,对陶学子创业进行帮扶,资助育人的效益评估、加强对陶学子的价值观引导、梳理总结“伯藜”模式等20个议题。与会项目合作院校的老师们以高度的参与热情,共同为培养陶学子出谋划策,形成了丰富的讨论成果。

我们深知,要实现把陶学子培养成人、成才、成业的目标,项目合作院校是基金会整个项目体系最为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加强基金会与学校之间的沟通,促进双方就陶学子的培养达成共识是项目成败的关键。我会将完善与学校的沟通机制,同心协力把陶学子培养好,让陶学子带着阳光的心态步入社会,勇于承担更多社会责任。

开心的大合照_meitu_1.jpg


供稿:刘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