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伯藜
发布时间 :2015-05-08

                                               情系伯藜

  已经记不起这是第几次提到“伯藜”二字了。只因我与“伯藜”的情缘实在太妙,所以很想把这份缘分记录下来,与大家共同分享。

 “伯”是指新加坡华裔企业家、慈善家,江苏省慈善总会名誉会长陶欣伯先生。“藜”则指与陶欣伯先生一起同舟共济的陶欣伯先生之妻刘光藜女士。2006年,陶欣伯先生与刘光藜女士夫妻二人在家乡南京成立了江苏陶欣伯助学基金会,为贫困学子发放助学金,资助贫苦学子完成学业。助学金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做“伯藜助学金”,是分别从陶欣伯先生与刘光藜女士的名字中提取而得。所有获得“伯藜助学金”的贫困学子均有一个自豪的名字—“陶学子”。在各高校中,“陶学子”们自发组成一个社团,名字就叫做“伯藜学社”。非常幸运的,我得到了“伯藜助学金”的资助,成为了一名光荣的“陶学子”,也因此加入了“南通大学伯藜学社”这个大家庭中,奇迹般地书写了我在大学生活里最难忘怀的一段时光。

 还记得第一次知道“伯藜助学金”这个名字是在收到南通大学录取通知书时,那个时候只是大致地看了一下标题,并不知道以什么途径去深入地了解其内容。后来在做贫困生家庭问卷调查的时候,我的贫困分数是班上最高的,因此老师就把我加进了南通大学伯藜学社这个大家庭里。南通大学每年有好几百个贫困生,而伯藜学社每年只招收80个“陶学子”,几率可想而知。所以每当我回忆起这份渊源的时候,我很感谢老师对我的帮助,甚至怀疑我与伯藜学社的这份情谊就是命中注定好了的。

 伯藜学社将是我在大学里最温暖的一份依靠,这是我在第一次参加伯藜学社的活动时就已经预料到了的。那是在2013年的12月初,我参加了学社为我们新生举办的新生见面会,就是在这次的新生见面会上,我感受到了伯藜学社的温情,一种浓郁的喜悦之情油然而生。

 或许真的是上帝的故意安排,教科院终于在我大二时搬到主校区来了。尽管大一时我没有在主校区这边担任部门干事,但是伯藜学社的小伙伴们都很支持我,把我升为了南通大学伯藜学社综合部的部长。正是因为这个职位,我开始深入地了解伯藜学社,把自己对伯藜学社的喜爱之情发挥到了极致。

 每次为社团活动晚归时,室友总是开玩笑地说:“莫跃恋,你当官了吗?”我总是很自豪地回答说:“当啦,当了很大的官呢!”说实话,我很喜欢为社团忙碌的感觉,喜欢社长大人把一堆堆的事情交给我去处理,就算做得不好被骂了也没关系,我也依然喜欢。喜欢社团的一切已经是我必不可少的生活支撑。

 其实,我并非为学社做过巨大的贡献,也并未给学社带来很大的光辉与荣耀,但是学社总会回馈给我无限的温馨与感动。总是会记起在社团举办两周年晚会的时候,部门的小干事看到我和副部都没有吃晚饭,于是便悄悄地跑到食堂给我们带来了小笼包,而他自己却错过了吃晚饭的机会,饿着肚子一直在岗位上坚守到活动结束。无法忘记在社联举办的“最具人气社团大比拼”的比赛中,“陶学子”们积极参与到投票环节中来,利用自己的人际关系让社团从第三名的成绩一下子蹦到第一名,夺得了冠军。也依然记得在“素质扩展”的活动中,“陶学子”们相互信任,团结一致,最终完成了任务,获得了奖励……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伯藜学社已经完全占据了我的生活,我也不知道自己是如何把心交由它任意俘获而不做一丝丝地抵抗。我只知道,伯藜学社将会是我一生都不能忘怀的港湾,而它带给我的一切温情,我只能用一句话来作为回馈:

 情系伯藜,永念伯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