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师范大学伯藜学社支教团举办心理团辅活动
发布时间 :2016-07-25

    2016年7月22日,江苏师范大学伯藜学社支教团在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爱心162西洋小学开始了为期两天的心理团辅活动。此次活动名为“心灵双约,共同成长”,目的是在帮助学生克服困难的同时,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目标和理想。经过接近一周的观察和了解,支教团针对不同的班级进行了不同的游戏以帮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活动的意义。


1.jpg

2.jpg

3.jpg

4.jpg

    五年级:你们就是我的未来

    “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们在说话……”此时站在学生们中间的是五年级的一名很内向的男孩孙恒标,他手指颤抖,眼神不太敢看向同学,但还是一字一句地读完了课文。孙恒标是江苏师大支教团的关注重点对象,以前上课的时候,老师叫他起来回答问题,他总是什么也不说,即使问题的答案他都知道。下课的时候,他也总是一个人坐在座位上发呆,不愿融入到周围的同学中去。后来支教团通过家访了解到,孙恒标在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也是一个爱回答问题的孩子,可总是答错,时间久了,老师开始不耐烦他,同学们也都嘲笑他,才使得他上课再也不愿举手回答问题,和原来的伙伴们也疏远了。

    支教团的五年级班主任刘玉知道情况后,多次私下和孙恒标进行了沟通,鼓励他上课回答问题,并鼓励他,如果上课主动回答十次问题,就送他一个小礼物,无论他答对答错。同时,刘玉班主任还和其他任课老师说明了情况,让支教团的老师们对孙恒标多多关注。虽然在后来的几节课里,孙恒标也没举过手回答问题,但当老师叫他起来回答问题的时候,他已经敢于说出自己的答案了。支教团的老师相信,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孙恒标一定能变回那个爱回答问题的小孩。

    后来五年级的心理团辅活动结束后,班主任刘玉要求每位同学写下此次活动的感想,其中孙恒标写到:“老师,你们就是我的未来!”


9.jpg

    四年级:我想上大学

    “同学们,你们想上大学吗?”这是支教团老师在每个年级上第一节课的时候,问的第一个问题。令支教老师惊讶的是,有接近一半的学生说不想,甚至还有一些低年级的学生不知道大学是什么。

    四年级的心理团辅放在了星期五的下午,心里团辅结束后,支教团的老师去了四年级学生梁启贤的家里。梁启贤家离学校比较远,走路需要一个多小时。冬天的时候,往往天还没亮,梁启贤就得和哥哥梁启兴提着手电筒去上学。

    梁启贤的家是几间瓦房,堂屋里放着一台很小的黑白电视。梁爸爸因为早年干农活,不小心摔断了腰,便一直留在家里照顾两个孩子,而梁妈妈则独自一人在外打工,维持着家里人的开销。交谈中,梁爸爸和支教老师深切地说道:“老师,自从你们来支教,我发现孩子有了明显的变化,现在每天放学回到家不仅自己会主动做作业了,还会跟我讲一些发生在学校的事。这些在以前可没有过,而且刚刚孩子还悄悄跟我说,他想上大学!”

    当支教老师问起梁启贤为什么想读大学时,他说:“读了大学就能找一份好工作,这样我就能挣钱养活我爸爸妈妈了。”这里的许多孩子都是这样,他们想上大学,不是因为大学有多美多好,也不是因为能从大学获得什么,他们只是想能在将来找到一份好工作,让自己的爸爸妈妈不再受苦受累。也许他们还不知道什么是感恩,可是他们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就是感恩最直观的体现。


7.jpeg

    三年级:我的梦想

    当三年级心里团辅活动快要结束时,许多学生都分享了自己的梦想。

    “我的梦想是当一名警察,这样以后就可以保护我的家人了!”三年级的班长王禄宝用稚嫩的语气说出了自己心中最简单平凡的梦想。开学第一天,这个乖巧懂事的小男孩就引起了支教老师们的注意,他成绩优异,上课积极回答问题,比同龄孩子多了几分成熟和责任心。通过一次聊天,支教老师们发现了这个孩子背后的故事。

    王禄宝是家里三个孩子中最大的,爸爸为了养家常年在外打工,妈妈在王禄宝很小的时候就出走了,只有年迈的奶奶和多病的爷爷在照顾着家里的三个孩子。面对这个不健全的家庭和艰苦的成长环境,王禄宝从小就比别的孩子懂事得多,即使心中填满了泪水,他也能坚强地笑对生活。在学校,他是同学们推崇的好榜样;在家里,他是让家人既心疼又欣慰的“小大人”。乐观坚强的他,从来不会在爷爷奶奶面前述说自己的思念,只是当支教老师问起他妈妈的时候,他忍不住留下了泪水,即便如此,他也坚持微笑着说:“没关系。”

    这样的坚强,让每一个支教老师都认识了王禄宝,也让每一个和他有过交往的人,记住了他的微笑。


8.jpg

    这样的孩子在山村还有很多,但大多数孩子因为家境贫寒,害怕与陌生人接触,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为此,江苏师大支教团在进行心里团辅的同时,也会利用每天下午放学后的时间,去学生们的家里进行家访,帮助更多的学生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而对于一些经济特别困难的家庭,支教团也会通过网络给予他们长期的帮助。即使支教活动结束,江苏师大支教团的“伯爱”仍在“黔行”。


5.jpg

6.jpg

10.jpg

1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