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学陶学子“新青年”暑期社会实践顺利进行
发布时间 :2014-07-31

乡村的新青年  麦田的守望者
扬州大学陶学子“新青年”暑期社会实践顺利进行

    今年七月,扬州大学五名陶学子来到扬州大学的发源地通州,办起了一个小型的暑期补习机构——“新青年”。整个活动持续了一个月的时间,在陶学子们的组织下,又有十多位当地大学生参与其中,最后共招收学生六十余人。他们在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农村地区带来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也获得了一份小小的收益。他们将用部分收益买了几十本书籍,赠送给扬州大学文学院研究性阅读中心。

萌芽于通州之小

    最先萌发创办“新青年”补习班这个想法的是扬州大学文学院11级陶学子马玉炜。他出生在农村,从他小时候开始,直到上大学之前,小镇上的孩子如果想要在暑假接受补习,就要坐车去县城,一来路途遥远,二来收费高昂。于是在他高中毕业的时候,就拉了几个同学,办了一个小型的补习班,给家乡的孩子补习,收取低廉的费用。后来,他读了师范专业,受到中文系所特有的人文主义的熏染,他希望把创办这样一个补习机构变成自己未来的事业,希望让所有农村的孩子在自己的家门口都能上得起好的补习班。
    于是,从2011年开始到这个暑假之前,“新青年”补习班在通州的十总镇已经是第三年了。三年中,有过成功,有过挫折,有过经验,有过曲折,但是他们从未停止过努力和改变,他们努力让自己成为“新青年”,更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培养出一批“新青年”,他们坚信教育可以改变世界。

成长在伯藜之家

    进入大学以后,马玉炜成了一名陶学子,有机会接触到陶老先生以及很多优秀的企业家们,这给了他巨大的鼓舞。尤其是陶老先生传奇的一生,让抱着创业梦的他意识到真正的企业家应该是怎样的,于是他关于“新青年”的许多想法也发生了改变。
    基金会一直以来也非常支持这样一个创业的想法,给予了他很多帮助。他们为马玉炜安排了一个创业导师——上海精锐国际教育集团总裁兼CEO张熙先生,张老师给了马玉炜很多意见和建议。今年暑假,马玉炜带着扬州大学文学院12级陶学子温馨、外语学院12级陶学子卓海燕、数科院13级陶学子冯志琪、化学化工学院13级陶学子郭兰兰等四位陶学子来到了通州,基金会为他们解决了车费、住宿费、餐饮费等所有花费。
    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陶学子们不仅要进行宣传招生工作,还要在当地招聘一些优秀的学生来担任老师。因为他们后期的收费比较低廉,所以没有办法给这些老师太高的工资,但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当地的优秀学生被吸引了过来,其中不乏来自南京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这样的名校。还有一些是刚参加完高考的学生,包括通州区的高考状元曹露。他们大多不在乎工资的多少,而是感动于陶学子身上的社会责任感和敢想敢做的精神,以及对乡村和教育的热爱。
    7月8日,“新青年”补习班召开了开学第一课,邀请家长和学生们免费试听。陶学子们与近百名听众一起分享学习经验和自己的一些学习心得,得到了家长和学生们的认可,最后招生六十多人。


(开学第一课)

    五位陶学子和选拔出来的当地十多位大学生一起承担起了教学工作,每个人负责相应的科目,二十天的教学工作既是对自己中学、大学学习的知识的考察,也是对自己交际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教学能力的锻炼。开始的几堂课,老师们还有些紧张,但是一旦真正进入角色,再加上自己扎实的基本功,接下来的课程上得游刃有余。现在,课程即将结束,老师们对过去充实而辛苦的生活不免留恋,因为这么久的相处下来,他们和学生们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很多学生希望老师们明年还来。


(陶学子郭兰兰)


(陶学子冯志琪)

(陶学子温馨)

(陶学子马玉炜)

(陶学子卓海燕)

不是创业人,只是守望者

    美国作家塞林格曾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这样写道: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呢,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虽然“新青年”并非纯公益性质的活动,但是组织者们依然把社会价值放在第一位,依然从孩子们的角度出发,为他们提供尽可能的帮助。“新青年”的收费相当低廉,而师资则经过严格的挑选,他们想教给这些农村孩子们的不仅是知识和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希望孩子们学会思考、懂得感恩,是希望孩子们拥有善良、勇敢、乐观这些美好的品质,是希望帮助他们更好的面对未来的学业和接下来的人生。“新青年”补习班和其他补习机构最大的不同可能就在于,这是一帮从乡村走到城市又回到乡村的年轻人们,尽自己所能,希望用教育——这种曾经改变了自己命运的东西——来改变更多家乡孩子们的命运。
    尽管这些新青年们想努力培养出另一批新青年,但是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最根本的问题就在于二十天的时间实在是太短暂了,能够给孩子们教的知识实在有限。而且初高中的孩子们正处在塞林格所说的“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在往哪儿跑”的年纪,不少孩子依然叛逆,他们还不明白读书是输在起跑线上的自己改变命运的最佳方式,他们还不能真正明白梦想的力量,他们也不明白今天的努力对于明天又怎样的意义。而这些并不是二十天就能教会孩子们的,它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也是补习机构和学校教育的最大区别所在。
    虽然“新青年”的团队里还都是大学生,但是当地的家长都很真诚地称他们为老师,因为家长们知道只有读书才能让自己的孩子离开这个小镇永远更远大的未来,而这一声声“老师”也正是新青年团队成员们最大的压力和动力。


(扬州大学五位陶学子)

    一个月的实践即将结束了,再过不久,成员们又要回到大学里去求学,去为了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将来是留在城市还是回到家乡,这似乎困扰着许多从乡村走到城市的年轻人们。一边是更好的物质生活、更大的发展空间,一边是出生成长的家乡、血脉相连的故人,究竟何去何从,不到最后一刻,可能谁都无法保证。但有理由相信,“新青年”会像一粒种子在这些年轻人的心里生根、发芽,不管未来身在何方,他们都会做一个守望者,祝愿着家乡的那块麦田年年丰收,期盼着麦田里的孩子们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