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藜沙龙第15期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 :2016-05-31

5月27日下午,伯藜沙龙第15期——伊斯兰文明的形成、发展与前景在基金会顺利举办,来自南京各项目院校的30名陶学子与非陶学子参加了本次活动。本次伯藜沙龙特邀南京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华涛为主讲嘉宾,为陶学子打开了一扇了解伊斯兰文明的窗。

华涛教授首先介绍了伊斯兰文明概况,其中他特别强调,伊斯兰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文明。现今,伊斯兰文明的主要分布的国家和民族集中在阿拉伯(西亚大部分地区)和北非,信众约有13亿人,在全球57个国家有伊斯兰合作组织,而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是印度尼西亚。

接着,华教授介绍了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从唐朝历史中对阿拉伯人的描写,到如今数千万中国穆斯林的民族分布以及伊斯兰教主要的宗教、政治派别在中国的影响力等。关于伊斯兰教的派别(主要包括新闻上最常出现的逊尼派和什叶派),华教授介绍了由神学研究、教法等产生的不同分支,除了宗教义务和仪轨、习俗等大相径庭,其对于异教与社会发展的看法也不一,有保守、温和、中庸的也有激进的。华教授还提到了穆斯林妇女的衣着、受教育程度、职业、社会参与等在各国差别很大,有些穆斯林国家曾有过女总理或政府首脑,而一些国家的妇女仍在为选举权奋斗,他教导陶学子们对于这种议题不可一概而论或产生偏见。

华教授还深入讲解伊斯兰文明的兴起和发展,从伊斯兰教的起源,真主和先知的产生,到麦加和麦地那为何会成为圣地,以及《古兰经》的解读、教义等。他还向同学们讲解了穆斯林的生活习俗、禁忌、重要节日、清真寺的构造和教职、麦加朝觐等观众好奇的内容。在介绍了一系列伊斯兰教特色之后,华涛教授为大家剖析了伊斯兰世界的衰落以及战争、动荡的起因和后果,让陶学子们了解到阿拉伯国家互相之间征战与西方世界冲突的原因。

最后,华教授讲述了伊斯兰世界的发展趋势以及在中国的前景,着重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伊斯兰教的发展以及民族情绪的变化等,并呼吁陶学子们要全面了解少数民族以及宗教的现状,不可人云亦云,用接纳、开放的心态与不同背景的人交往。

讲座结束后,陶学子们踊跃提出自己的疑问,包括大学生该如何选择自己的信仰,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注重与不同宗教的同学交往以及大学生扩展国际视野等问题,华教授都为大家一一解答,令在场观众收获满满。

伯藜沙龙除了提供学习、就业、创业的具体技巧与知识外,也为陶学子们拓展国际视野,授予看问题的不同角度,使他们成为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大学生。

华涛:南京大学民族与边疆研究中心教授,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边疆发展史、中西交通史、中国民族史、中国伊斯兰教史,能较好使用阿拉伯文等东方语言史料从事研究。
 

(供稿:周思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