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纯粹的你,第23期伯藜沙龙谈艺术还是谈哲学?
发布时间 :2017-09-28

“好久没上音乐课了,大家一起感受一下……”

在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的澎湃乐章中,第23期伯藜沙龙正式开启。

TIM图片20170928172201_meitu_1.jpg

自从金陵饭店总经理助理周蕾女士畅谈“重塑自我,实现梦想”、职业规划师葛长娟女士解析“如何迈出职场第一步”之后,本期伯藜沙龙邀请到南京理工大学马千副教授聊一聊“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艺术”。

马千老师的个人经历恰是艺术修养与教育科研互相促进的样板:法学博士出身,从事思想道德修养教学,曾获得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竞赛优秀奖;同时具有扎实的音乐功底,钢琴、大提琴、古典吉他均有造诣。广泛的涉猎、开阔的思路、丰富的案例、活泼的氛围,令他的课堂深受学生好评。

此前,应南理工伯藜学社的邀请,马老师前往“真人书吧”畅谈《音乐是人类存在于大地的最初与最终表达》。此时此刻,音乐又令伯藜沙龙成为一个陶学子心灵徜徉的所在。

学艺术是为了培养艺术家吗?

培养艺术思维是如何与创新联系在一起的?

东西方艺术和思想如何在冲突中交融?

为什么说我们已经不是纯粹的我们?

在丰富的艺术作品赏析过程中,马千老师层层深入提问,逐步阐述了这样的观点:中国文化的根子是一个“无”,我们的最高判断始终是个“无”,因为那是宇宙本体,那是道未生成之前的状态;西方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柏拉图的理式,是完美的形式和永恒的和谐。虽然路径如此的不同,但是中西方的思维在二十世纪以来已经交融了,西方文化的东方化和中国文化的西方化,已经在彼此建立,彼此学习。

“今天我们很难说哪个中国人是纯粹的中国人,我们的汉字都已经是简化体,我们这一代人睁开眼睛所看到的,无不是现代文明,具体来说是西方文明的成果。所以今天我们要回到中华民族的本根去理解中国的艺术思维和那些有童子功的一代民国学子相比,还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理解国学、国粹。”马老师说。

参加本期沙龙的34名学生来自江苏经贸、江科大、南工、南理工、南林、南师大、南特、南中医、盐工等9所项目合作院校,他们冒雨前来,全程专注聆听,踊跃添加嘉宾微信,并就自己关心的主题现场交流。针对大学生该如何提升个人艺术修养的问题,马老师回答说:“首先,走近艺术应出自本心,不裹挟任何功利色彩;其次,了解艺术需要不断练习,接触多了以后才能懂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