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项目合作院校指导老师交流会在宁举办
发布时间 :2019-01-09

元月8日,2019项目合作院校指导老师交流会在宁举行。为进一步加强我会与项目合作院校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促进项目合作院校对我会打造“发展型助学模式”的了解和理解,共同推进在陶学子培养发展项目上的合作,基金会邀请到22所项目合作院校的学工处分管领导、资助中心主任、伯藜学社指导老师共41人,与基金会同仁一起,共同探讨如何更好的围绕陶学子开展资助育人工作。

111.jpg

张利伟秘书长首先感谢老师们从省内各地赶到南京参加会议,并代表基金会和陶老先生感谢各校老师们过去一年来的无私奉献。他致辞称,基金会作为社会组织,积极参与资助育人实践,以资助为手段,以育人为目标,协力促进教育公平与社会公正。张秘书长介绍,不久前,我会委托的南京大学社会学院课题组所做的“发展型助学模式”评估报告肯定了我会所践行的“发展型助学模式”具有前瞻性扶贫理念、精准助学育人、伯藜学社温馨陪伴陶学子成才、创新创业项目助力陶学子成业、基金会组织管理专业规范等多重优势。他希望,接下来能够就“发展型助学模式”的可提升空间和陶学子培养项目的发展,与项目合作学校共同努力,携手推进。

基金会行政总监贡国芳老师则给大家带来了关于“伯藜学社”指导老师工作的具体建议,提出在陶学子的教育培养上,要抓骨干、重学业、善借力、寻资源、抓传承,并强调和院系辅导员要努力做到合心、合拍、合力。他表示,只有在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学校与基金会才能完成对陶学子“双向培养、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基金会的助学宗旨,实现陶先生的愿望。

本次交流会上,基金会特邀南京中医药大学伯藜学社指导老师周琼、南京师范大学原伯藜学社指导老师汪育文分享工作经验。周琼老师和陶学子有着深厚的情谊,她亲切的称陶学子为小朋友们,小朋友们也觉得周老师像是伯藜学社的大家长。如何做好这“一家之长”?周琼老师从伯藜学社具体工作事务出发,分享了一些可借鉴的做法,重点介绍了学社积分制的推进和效果。汪育文老师和大家分享了他曾经作为伯藜学社指导老师工作的几点体会,汪老师首先抛出了一个想法引发大家的思考:“伯藜学社是不是学生社团?”他认为,伯藜学社指导教师的角色定位与一般社团指导老师有着根本区别:伯藜学社指导教师的首要工作是要走近学生内心,把握学生最“缺”什么。两位老师的精辟概括和深情感悟引发了在座老师们的强烈共鸣。

随后,基金会项目一部主任江君老师和二部主任郁鑫老师分别就“发展型助学模式”的具体项目工作内容和进展进行解读,贡国芳老师解读了基金会资助“发展型助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研究专题成果的有关设想,希望借助各校在学科建设、专业课程、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资源优势,鼓励老师们开展相关的理论与实操研究,并可就过去三年所形成的既有成果积极向基金会申请资助。

222.jpg

难得一次的相聚,当然少不了思维的碰撞,本次交流会特意安排了指导老师们一个小时的分组交流时间,基金会精心设置了四个具有前瞻性的议题,分别是陶学子伯藜学社时长积分制管理、伯藜学社学院分社管理、配备指导老师建议及资助研究专题研究、陶学子创业赋能。希望通过与会项目合作院校的老师们之间的深入交流,激发新的思路与看法,共同为培养陶学子出谋划策,最终形成了丰富的讨论成果。

我们希望可以和项目合作院校加强校-会协同育人的工作,推进基金会的“发展型助学”模式,将陶学子培养成人、成才、成业。我们深知这些目标的达成都需要基金会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工作,和项目合作院校同心协力把陶学子培养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今后我会与项目合作院校将携手一同走在资助育人的道路上,为陶学子的未来贡献一份力量。

撰稿:郭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