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晓麦”种在甘肃
发布时间 :2014-09-09

我把晓麦”种在甘肃

南京晓庄学院陶学子  刘菊琴

    我叫刘菊琴,甘肃定西渭源人,是13级教师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一名学生,今年暑假我报名参加了社会发展学院晓·麦”关爱西部儿童实践调研团。

    起初不理解支教的深哲,也没能感受到支教一词的重量,只有去了,撞上了冰山,才知道它的背后有你探索不尽的东西。从那些始终坚持在山区的老师身上,你能体会到信仰不是时间可以打败的;从孩子天真的笑脸上,你会回忆起自己的童年,会理解童年的美好在于它的真实,没有顾虑:开心了,可以肆无忌惮的笑;难过了,可以声嘶力竭地哭;从当地人淳朴善良的品性中,你会觉得这个世界之所以会美好,不是因为城市有了城管,而是因为人善之本性的呼唤,是因为它能给你一个希望的寄托、一种安全感、一份安详。

    之前我有看过一篇关于短期支教的文章,写的真的很好,我还曾因为它大肆吐槽过学校。现在觉得当时的思想未免有点太过偏激.支教,没有经历过的人就不能枉加评价。

    其实我也不知道该如何去理解、如何去定义,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看法。我想支教真正的意义在于情感的传递,在于一份希望的寄托。物质上也许可以稍加改善孩子们的教学条件,但撤去这些物质的话,孩子们的生活照旧,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那些他们以往一直用的东西。而情感的传递,是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那份热情、那份关怀,感受我们一起生活学习的快乐,从而让他们感觉到来自大山外面的温暖,让他们知道在外面还有很多关心他们,愿意和他们一起快乐、一起伤心、一起学习生活的人。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这些,不要用我是来帮孩子么的心态去和他们交往,因为到最后你会发现,指不定是谁帮助了谁,也许你会有那种优越感,如果你回来能反过来细思的话,它只会让你自惭形秽,甚至让你产生挫败感。

    报名后的一段时间收到被社会发展学院晓·麦”关爱西部儿童生活实践调研团录取的消息,我心情特别激动,终于能有机会作为一名小老师去接触孩子,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带给这些孩子知识和欢乐,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除过复习考试,我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准备支教的事,去图书馆阅读了一些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书,了解了孩子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如何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思考问题,去帮助他们快乐的成长。

    由于我是学前教育专业的的学生,团队考虑到我的专业特点,到达支教地点由我负责学前班和一年级的教学,我考虑到5到7岁孩子学习的特点,觉得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教学主要是以游戏为主,在游戏中带给他们知识,而不是直接的课堂讲解。我查阅了一些游戏教学的资料,观看了一些游戏教学的视频,准备了一些有趣的童话故事,练习了一些适合孩子们简单易学的儿歌,以及一支儿童舞蹈《爱的人间》,并制作了一些手工作品。临走的时候,我购买了十几只毽子和几根跳绳,还有45张奖状和两盒笔芯,希望我个人小小的力量能给他们带去一点点快乐和温暖。

    经过一段时间的充分准备,我们十三名团员和一名指导老师在七月四号下午七点多于南京站前往甘肃天水,七月五号下午六点多已到达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鸡川镇川道小学。川道小学小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一间简陋的教室里面搭了几块木板,以及七八张桌子,便成了这几日我们一行人工作、做饭、睡觉的综合式房间。

    到达川道小学的第一天,也就是七月六号,早晨起来天气晴朗,简单的会议安排后,我们以一组两人前往各自所负责的村民家中调研,早上我和小伙伴何嘉烨上午去了三家村民家里调研,调研的方向主要是留守儿童问题、村民对孩子的教育态度,村民的文化程度、农村土地政策、妇女疾病问题等。

    川道村和其他农村地区一样存在着一个普遍的问题——留守儿童问题。好多小孩子都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他们的父母一年回来一两次,一次十几天。由于亲子教育的缺乏,有些小孩的性格孤僻,不敢与人交流。

    与当地村民们交流了他们对孩子的教育的态度,几乎所有的村民都认为孩子的教育很重要,和当地的经济的落后相比,家长们对于教育的重视令我大吃一惊。我记忆最深刻的是一位家长说的话:这黄土背朝天的日子没有尽头,不能让下一代再过这样的日子,我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上大学。”我自己也被当地村民的淳朴善良和远见所折服。

    经过了解,这个村子的老一辈的文化程度几乎是文盲,中年村民女性处于文盲状态,男性处于文盲、小学和中学状态,但是最小的这一代除了部分青年,其余都在接受不同程度的教育。

    农村的土地问题也是我们要调研的方向之一,土地划分大概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川道村几乎每户家庭平均有十三四亩土地,但经济收入不好,原因有三个:农业科技水平不发达、青年人外出打工,老人劳动力不足,造成土地荒废、退耕还林将一部分土地改种苜蓿和树苗。

    由于条件不足、劳逸失常、性知识的缺乏、饮食不合理,大多妇女身患妇科病。该病导致妇女体弱,不能下地劳动,致使家里劳动力缺乏,并且还要花大量的钱来治病,这也是部分家庭经济落后的原因之一。

    七天的支教活动很快就结束了,在这期间我带一年级和学前班,混合班级管理起来有点困难,几乎每节课上我都要处理两个小孩的打架问题。经过我多次的调节,班上那些比较顽皮的孩子终于明白了打架是不对的,后来几天,打架的情况再没有出现过。我教他们舞蹈和音乐,小孩子们特别聪明,前几天教他们,后几天陪着他们练习,孩子们就都学会了,工作也就相对轻松了。

    在这几天,和孩子们相处后,我发现对他们已经有了感情,在走的前一天,上午第三节课的时候,班上有好多小朋友说,老师我有东西要送给你,原来是他们写的信。小孩子稚嫩的字体表达着对我的感谢与不舍,我的眼泪情不自禁的流了下来,这时我发现一些小朋友已经在偷偷的抹眼泪。最打动人的是人世间最平凡的事,小孩子们的淳朴和善良打动了我,这也将是以后我人生路上的一个明灯,他们的善良和淳朴将照亮我前进的路,让我在实现梦想的路上有了另一个动力,使我实现梦想的决心更加坚定。离别充满着不舍,唱着《再见》,自己哭的那么厉害,就像歌词唱的‘我不能答应你,我是否会再回来’,或许这一别真的就将是一生,我们留下的是爱,带走的是美好的回忆。

    经过这一周的支教,让我意识到自己能力还是有不足,自己需要加强的方面还有很多。也让我意识到作为一名老师的担当与责任、爱心和默默坚守,懂得如何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去备课,教给他们的东西他们能不能快速的接受。在与伙伴的相处中,让我学会了如何去和他们相处,如何独立地思考问题。

    这次支教带给我地对于教育问题的深入思考,让我对学习更加有激情,对我的思想和我生活态度有很大的影响。我想说明年的支教活动我还会报名,能给贫困地区带去知识是我的追求。

    作为一名甘肃人,我意识到我的责任。甘肃一些农村地区比较贫穷,经济条件差,教育水平也比较落后。报考南京晓庄学院的时候,我就有一个梦想,四年学业有成后一定要回到家乡甘肃,从事家乡的教育事业。大学还有三年,在这三年里,我一定会加强自己的技能学习,不断努力,学习更多的知识来充实自己,争取做一个优秀的学生,将来做一名优秀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