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下午,南通大学伯藜学社钟秀校区的陶学子参观了南通博物苑。博物苑位于风景秀丽的濠河东南之滨,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最早的博物馆。

一进入博物苑,陶学子立即被它浓郁的文化氛围以及优美的园林环境所吸引。考虑到时间关系,陶学子主要参观了张謇故居——“濠南别业”,这座建成于1914年的三层洋楼,古色古香,典雅清幽。阳台上张謇亲手种下的藤萝,已青蔓翠绕。门前伫立的张謇的人物雕像,端庄凝重,栩栩如生。再向里走,是张謇的会客议事大厅。整个房屋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张謇的生平介绍。经讲解员讲解,陶学子了解到,《马关条约》签订后,张謇在日记中记载了“和约十款,几罄中国之膏血”的话语,充分表现了他对国权丧失的悲愤之情。同时,条约的签订也更坚定了他实业救国的理想。第二部分是对张謇创办的企业的介绍。为了提高实力,张謇制订了一系列的措施。例如:为解决纱厂原料来源问题,他围垦滩涂盐碱地,种植棉花;为了把生产的产品运出去,他建立了大达内河轮船公司;为了充分利用棉籽,他又建立了广生油厂……值得一提的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张謇所创立的大生纱厂就已经有了自己的商标——魁星、寿星。第三部分介绍了张謇为文化、公益所做的贡献,且大部分为中国首例。通州师范学校、盲哑学校都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所院校。让陶学子深有感触的是张謇为当时南通医科专门学校题的校训——“祁通中西,以宏慈善”。意思是要中西结合,常怀慈善之心。

张謇是中国现代化历程中一位极其重要的开拓者,也是一位具有广泛影响的爱国实业家。他在实践中体现出的强烈爱国情怀,以及开拓进取的精神,值得陶学子传扬和学习。
博物苑之行,使陶学子充分感受到了“中国近代第一城”的缔造者张謇先生的博大胸怀。也开阔了陶学子的眼界,让陶学子进一步了解到了南通的悠久历史,提升了陶学子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了陶学子拼搏向上的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