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2日上午,甘肃省天水市天水晚报的记者来到了董家坪小学,此行他们是为了走进这所乡村小学,了解一群来自千里之外的通大学子。
记者们一到就和董家坪小学校长、带队老师、伯藜支教团队长和副队长开始了“三方会谈”。队长和副队长首先向两位记者介绍了南通大学伯藜支教团、南通大学伯藜学社及其江苏陶欣伯助学基金会的基本情况,两位记者对江苏陶欣伯助学基金会和南通大学伯藜学社的善举赞不绝口。采访中董家坪小学的校长魏新元介绍到,暑假正值麦收时节,很多父母没有时间看管孩子,有的孩子被强迫留在家里照顾弟弟妹妹,孩子们既没有了学习时间也被剥夺了娱乐时间。他希望本次支教活动能让孩子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又能够度过一个愉快的假期,帮助他们提升学习兴趣。

会谈结束后,记者们走进教室观摩教员的上课情况。教员处变不惊的心态和技巧获得两位记者的高度肯定。中午,记者同教员还有孩子们一起在临时小食堂吃起了午饭,用餐过程中和教员们交流不断。当问到每天和孩子们一起吃饭会不会不适应时,教员张雅茹这样说到:“我们小时候也过过这样的日子,所以我能体会他们的感受。我们与这些孩子是平等的,不会用高人一等的态度对待他们。”

支教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学安排是否合理,记者一一询问了支教团课程设置情况,对手工教具、航模和脸谱等课程表现出高度的“热情”。其中一位记者说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自己爱上学习往往比被动接受知识更有效率。南通大学伯藜支教团以趣味课堂来帮助孩子找寻学习的趣味性,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好帮手。”

授人玫瑰,手有余香。教员在帮助孩子的同时,自己也会收获成长。孩子们只有十个老师,可是作为教员,他们却同时拥有了90个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