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大学官网报道伯藜支教
发布时间 :2023-08-22 发稿人 :杨莎 来源:江苏科技大学

江科大学子奉献河南农村,展现新时代青年风采

图片1.jpg

图为支教团成员抵达大翟学校的合照(通讯员袁智豪摄)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当代青年人的风采面貌,是国家坚实力量的体现,是民族复兴的重要助力。江苏科技大学伯藜支教团成员以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姿态,远赴河南乡村,为当地的孩子们带去了知识和温暖,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精神风貌。

让“有理想”成为青年信条

支教团成员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村学子,于江苏科技大学相遇,农村艰苦的条件从没有让他们退缩,反而激发出他们的责任和担当。在江苏科技大学和江苏陶欣伯助学基金会的支持和帮助下,他们极响应国家“三下乡”号召,自发组成支教队伍奔赴河南。

“教育是助推乡村振兴最有力的方式,让乡村的孩子看看外面的世界,把对世界好奇和憧憬的种子种在孩子们的心里,生根、发芽,最后再结出最丰盛的果实。”支教团成员王毅骅表示,“要把青春奉献在祖国大地上,以青春之小我,助推乡村教育的发展。”

图片2.jpg

图为江苏科技大学伯藜支教团开班仪式(通讯员袁智豪摄)

把“敢担当”作为实践起点

乡村地区人才缺失、教育资源匮乏,支教团成员勇挑时代重任,守护河南省大翟学校的孩子们。支教团成员克服生活方面的种种困难,没有床就在办公室打地铺,没有食堂就自己买菜做饭。同时,在教学方面也是精益求精。支教队伍出发前就提前了解孩子们的课程基础以及需求,并进行多次集中备课,只为呈现给孩子们最好的一面。

“去乡村进行支教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曾经有一支大学生支教队伍对我进行了人生的启蒙,遇见光,被光温暖过,因此也想成为星光,去照耀河南乡村的孩子们。”支教团成员杨莎表示,“赓续新时代奉献精神,牢记总书记的教诲,让微微星光照耀乡村大地。”

将“能吃苦”贯穿青春轨迹

七月的河南天气炎热、温度极高,成员们在三尺讲台上挥洒着汗水。从国学中讲述中华传统文化,在人文地理课上展示自然与社会的奇妙关系,让“爆炸实验室”的科学实验走进科普课堂,用英语为孩子们开启新视野的大门,让情感变成音符走进孩子们的内心。阳光挥洒在每一个人的身上,欢乐也洋溢在他们的脸上。

他们每天早早地来到教室门口,等待孩子们的到来;放学时,在校门口陪伴孩子们等待家长。有时出现家长临时有事不能接孩子放学的情况,这时成员们会自发为孩子保驾护航,护送他们回家。

“比起假期在家里休息、旅游,来到河南大翟学校进行支教是一件更有意义的事情,每天最开心的时候就是给孩子们上课的时候。” 支教团成员宁肸贤表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新时代青年人应该肩负历史使命,不怕吃苦、善于吃苦。”

图为支教团为孩子们开设特长课(通讯员袁智豪摄)

用“肯奋斗”展现民族风采

支教过程充满重重挑战,当授课的压力和生活的不便交织,就需要巨大的勇气和能力。支教团成员以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去克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苦干实干、矢志奋斗。

迎着六点的晨曦起床,伴着凌晨的星辰入眠,已经成为支教团成员们固定的生物钟。他们精心设计课程内容、认真备课,只为帮助孩子们更好地掌握课程知识点。完成繁重教学任务的同时,他们还要抽空买菜做饭,备课、上课、洗衣做饭是他们每日必做的事情。炎炎夏日,他们却每日汗流浃背,但他们却坚定地说:这汗流得值!

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让民族风采得到绽放,支教团成员用实际行动落实着心中的信仰。让“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精神在大翟学校得到落实,以青年的力量汇聚成中华民族的源泉。


图为孩子们课上认真听讲(通讯员袁智豪摄)

支教团成员们在为期二十多天的支教活动中,共授课140多节,服务学生近百人。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总书记的嘱托,为乡村教育和振兴做出了贡献。他们用青春之光照亮了祖国的大地,将“有理想、能吃苦、敢担当、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精神贯穿始终,面对支教过程出现的困难和挑战,始终坚持迎难而上、不畏困难的精神。让青春奉献之花,也感染和鼓舞了更多的人,让我们一起为乡村教育和振兴而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