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江苏”报道扬州大学伯藜学社创新开展“行走”的思政课
发布时间 :2023-09-08 发稿人 :强慧娟 来源:新江苏

跨越1100公里,“行走”的思政课让课堂“活”了起来!

“各位小同学你们好!欢迎来到长征途中的第一个“加油站”——岷县旋窝红军长征毛泽东居住旧址……”8月,扬州大学伯藜支教团跨越1100公里,网上连线远在甘肃的伯藜“涌甘前行”实践调研团,在毛泽东长征旋窝旧居为贵州省德江县长堡镇水塘小学的孩子们带去了一场云端上的“行走”思政课。

(1)图为红色启蒙课老师组织孩子们线上参观纪念馆.jpg

纪念馆内,LED屏上再现的红军与劳动人民日常的生活化场景,端坐在炕上的栩栩如生的伟人蜡像,以及一件件饱经历史风霜的红色文物,给孩子们送去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红色文化盛宴。

(3)图为伯藜涌“甘”实践团在甘肃线上连线扬州大学伯藜支教团.jpg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电脑屏幕的那头,讲解员远程带领同学们一同朗诵了毛泽东领袖在岷县留下的千古名篇《七律·长征》,并结合馆内文物生动介绍了红军在甘肃突破腊子口、进入旋窝村、召开鹿原里会议的一系列红色故事,再现了那个波澜壮阔的革命年代。在讲解员的生动讲述下,小同学们认真聆听、切身体会,无一不惊叹于红军叔叔们的英勇无畏和伟大长征的艰辛不易。

(2)图为水塘小学孩子们正在线上参观纪念馆.jpg

“这节行走的思政课真是太有趣啦!它让我认识到历史不只有热血的开头和胜利的结尾,更有十分沉重的过程。作为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我以后一定会向先辈看齐,努力学习,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五年级的冉雨欣小同学说道。

本次红色启蒙课程围绕“重走长征路,青春伴国行”的主题,打破传统课堂的书面教学,充分利用甘肃岷县革命圣地的红色资源,让学生们走出大山,在革命圣地自主探索、追寻、感悟,“沉浸式”的体验课程让思政课堂“活”起来。支教团结合青少年的认知水平,采用参观红色文物、讲述红色故事、观看红色微视频、游戏互动等方式,打造了这场跨越1100公里的“行走”思政课堂。

云端上“行走”的思政课生动而鲜活,打破了时间空间的双重阻碍,探索出了一条针对孩子们开展以长征精神、理想信念和拼搏奋斗为核心的趣味红色思政课堂的全新路径。扬州大学学生工作部(处)副部(处)长毛连军指出:“伯藜支教团将会继续行走在探索山区红色教育发展的道路上,并不断结合学生情况,让思政课堂通过多种方式深入山区,让红色种子扎根孩子们的心中,让红色精神在百年薪火中赓续相传。”

通讯员 丁一 邓亚楠 肖多